今日是农历九月初九,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。作为兼具自然与人文内涵的节日,重阳节承载着登高祈福、赏菊宴饮、佩茱萸等传统习俗,更因“九九”谐音“久久”,被赋予长寿、安康的美好寓意。从先秦的秋祭到唐宋的文人雅集,再到现代的敬老文化,重阳节始终是中华文化中一抹温暖的秋日色彩。
一、重阳节的文化密码
重阳节始于战国时期,盛行于唐宋,其核心习俗可追溯至《吕氏春秋》中的“九月命家宰,农事备收,举五种之要,藏帝籍之收于神仓”。古人以“重九”为阳气极盛之日,需登高避灾、佩茱萸驱邪、饮菊花酒养生。唐代将重阳定为官方节日,宫廷与民间共庆,登高赋诗、插菊满头成为风尚。宋代以后,重阳节与敬老文化结合,逐渐演变为“老人节”,传递着尊老爱亲的伦理价值。
二、诗行里的重阳:千年风雅录
历代文人墨客以重阳为题,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。这些诗词或抒怀乡之思,或寄人生感慨,或绘秋日盛景,成为中华文化中独特的“重阳诗库”。
1. 王维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
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
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
此诗以朴素之笔道尽游子心声,成为重阳诗词的“千古绝唱”。王维十七岁时独居长安,重阳之日遥想故乡兄弟登高插茱萸的场景,一句“倍思亲”直击人心,引发跨越千年的共鸣。
2. 李清照《醉花阴·薄雾浓云愁永昼》
薄雾浓云愁永昼,瑞脑销金兽。
佳节又重阳,玉枕纱厨,半夜凉初透。
东篱把酒黄昏后,有暗香盈袖。
莫道不销魂,帘卷西风,人比黄花瘦。
李清照以重阳为背景,借菊花暗香与西风瘦影,抒写与丈夫赵明诚分别后的孤寂。末句“人比黄花瘦”以物喻人,成为描写相思的经典意象。
3. 杜牧《九日齐山登高》
江涵秋影雁初飞,与客携壶上翠微。
尘世难逢开口笑,菊花须插满头归。
但将酩酊酬佳节,不作登临恨落晖。
古往今来只如此,牛山何必独沾衣。
杜牧与友人登高饮酒,以“菊花满头”的旷达化解人生愁绪。诗中“尘世难逢开口笑”一句,道出对世俗羁绊的超脱,展现了唐人重阳的洒脱风骨。
4. 毛主席《采桑子·重阳》
人生易老天难老,岁岁重阳,今又重阳,战地黄花分外香。
一年一度秋风劲,不似春光,胜似春光,寥廓江天万里霜。
毛泽东以重阳为视角,将战地菊花与秋日江天相映,赋予传统节日以革命豪情。诗中“胜似春光”的豁达,展现了革命者对生命与自然的深刻体悟。
5. 白居易《重阳席上赋白菊》
满园花菊郁金黄,中有孤丛色似霜。
还似今朝歌酒席,白头翁入少年场。
白居易以重阳宴席上的一丛白菊自喻,虽年老仍与少年同乐,传递出“老当益壮”的积极心态。诗中“白头翁入少年场”的幽默,彰显了唐人重阳的欢乐氛围。
三、重阳节的现代传承
如今,重阳节已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。2012年,《老年人权益保障法》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“老年节”,倡导全社会尊老、敬老、爱老、助老。登高赏秋、陪父母出游、为长辈送去关怀,成为当代人践行重阳文化的方式。而那些穿越千年的诗词,依然在秋日里低吟,提醒我们:在快节奏的生活中,勿忘停下脚步,感受亲情与自然的馈赠。
结语
重阳节如同一坛陈年菊花酒,愈久愈香。从王维的思乡泪到主席的革命歌,从李清照的相思瘦到白居易的少年狂,诗行里的重阳,是中华文化对生命、自然与亲情的永恒礼赞。今日,让我们以诗为媒,登高望远,敬老祈福,让这份秋日的温暖代代相传。